内卷化这个词不知何时就流行起来了,就像冲上夜空的焰火爆炸开来,一个原本生僻的社会学名词,如今意外地打破圈层,成为人们的花式大狂欢。一时间万物皆可内卷化。
内卷化的含义使考研者、社畜诸如此类者对此产生了深深共鸣,而他们往往是网络舆论的主流人群,那么什么是内卷化呢?
内卷化其英文是involution,有退化的意思,但这其实并不能有效地概括内卷化的深层次含义。内卷化早先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教授在研究爪哇岛农业所提出的:
一块农田越来越多人力投入其中,并且对其进行精耕细作,结果固然造成产量的增加,但这个增产是因为多投入人力而产生的,人力少产量小,人力多产量大,两者实际上是一种平衡状态,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并没有发展出更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高水平陷阱”,我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正是这种内卷化的状态。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很好的解释内卷化现象,记者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
为什么你要放羊?
为了卖钱啊!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啊
娶媳妇做什么?
生孩子啊
生孩子做什么?
继续放羊啊
……
在这种内卷化的形态中,放羊人可能要放更多的羊,才能赚更多的钱,然后才能娶媳妇,生更多的孩子。以此投入更多的人力,然后又可以放更多的羊,就这样死循环着,始终无法发展出更具有经济效益的生产。
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内卷化,又演变出了新的含义。它常常被用来形容职场的竞争白热化,以及表达事业上陷入停滞的焦虑。似乎是说,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投入了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陷入一种“无效努力”的状态。
就像抽打一个旋转陀螺的死循环,无论如何抽打它,陀螺也不可能飞起来,老狗玩不出新花样,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在死胡同里自我空转。非常的高能耗啊!
内卷化确实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的社会现状,对每个个体而言,你投入到内卷化的社会中,你必须竞争且没有退出机制,你不可能跑到终南山去修行,至少99.9%的人做不到。所以你只能这么陀螺似的空转着,不能停下来,明知道这种竞争可能没什么用,却又不得不去这样做。
这就好比是为了提高升学率,高三学生一天学习16个小时,最终结果是分数上去了,可是全国高三学生也都是学习16个小时,大家分数都上去了,大家都投入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成本。
而与此同时,高考录取分数线也相应提高了,单个学生的分数看似提高,但从录取结果来看,这种投入却是没有意义的。
归根结底,内卷化的火热反映出我们现代人的焦虑感,小到个人的人生发展,大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当然,我们讨论内卷化或许是好的,它提醒我们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固步自封,成为旋转的陀螺,而要摆脱无效的空转,唯有创新、唯有技术的革新。
就个人而言,学不可以已,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开拓眼界,避免掉入信息茧房之中。这也许就是内卷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