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现象级动画 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阿正说动漫

作者:阿正

发布于2022-12-09 10:39:51 +订阅

  我相信,不少在本世纪前十年入宅的朋友们,应该都对那个年代的“现象级动画”有些印象。

  横贯2006-2008三年的《鲁路修》,2011年的《罪恶王冠》、《fate/zero》,2013年的《进击的巨人》……

  这些现象级动画题材各有不同,完结之时收获的评价也不甚相同。有的被捧上神坛,有的被嘲笑烂尾,有的在多年之后才见识它真正的终局。

  不过,在开播的那会,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顶流”。

  身边看动画的观众、不看动画的路人一时间纷纷开始讨论这些现象级动画,这甚至会让你有一种“全世界都在看XXX”的错觉。

  近年来,这样的现象级动画越来越少见。即使偶有出现,和之前那些老前辈相比,影响力也稍差些火候。

  当代许多“霸权”动画的保质期只有一季,到了第二季,“拉新”的能力就已经降了很多,基本只剩下老观众撑着讨论度。

  而我们在评价一部动画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用到这样一种话术:这是一部适合XX厨的动画。

  机战厨、百合厨、党争爱好者、腐向cp爱好者、芳文厨、jo厨……

  观众群体被各种各样的标签细分,然后被不同细分品类的动画安排得明明白白。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动画技术日新月异,优秀的动画也并没有绝迹。然而,现象级动画却越来越难得一见。

  这到底是市场的选择?还是创作者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现象级动画消失的背后原因。

  01

  类型文学

  芳文轻百、后宫向、腐向、异世界、机战……这些各不相同的标签间互有重叠,一部动画往往会被打上多个标签。

  在我看来,打上了这些标签的动画,其实就相当于打上了“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等标签的小说。

  这些面向特定受众群体的动画,就是动画中的“类型文学”

  在文学批评领域,“类型文学”是指题材具备一定的明显特征,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通常用于描述小说领域的现象,与严肃文学相对应。

  它易于归类,并且具备一定的套路和模式,按着这个模式走就可以满足大部分读者的期待。

  就拿我个人最了解的科幻小说来举例。首先,这本身就是个可以继续细分的概念。读者们对“赛博朋克”和“太空歌剧”的期待,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不过,所有类型的科幻,共通的目的都是“呈现技术奇观”。这些奇观或是光怪陆离的赛博夜景,或是宏大的宇宙舰队被一个小小的水滴摧枯拉朽。

  只要这个技术奇观呈现得好,读者可以选择性地忽略一些问题——例如人物形象单薄、情感线混乱,甚至,奇观本身建立在不那么科学的基础上也无伤大雅。

  和类型文学一样,这些类型动画同样也有着相对固定的套路,而它的受众也对这些套路喜闻乐见。

  例如党争动画中的“金毛败犬”、“青梅输天降”,后宫动画里男主的“性无能”、“亚撒西”。

  还有《JOJO》系列中“解说自带时停”的传统,芳文轻百中对一群萌萌少女无所事事的日常的刻画。

  作为观众,我们知道这些套路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般来说,没人会在打生打死的时候跟敌人开诚布公地交流战术打法,平平无奇的男主身边也不可能围绕着一个加强连的属性各异的美少女。

  我们愿意无视这些不合理、继续欣赏这些动画的原因,是类型文学与其读者间的一种心照不宣的约定。

  所有的这些不合理,都是为了这些类型文学创作背后的卖点而服务。

  好看的人设、好嗑的CP、扣人心弦的战斗、一种令人心情舒缓的氛围……只要在这些卖点上做到位了,这些类型动画就能服务好它的受众群体。

  当代的商业动画终究还是要赚钱的。类型动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掌握了“财富密码”。

  只要把核心的卖点做好,就能收获收视率和讨论度,进而收获商业利益。

  毕竟,娱乐品的消费者或多或少都有“给我XX看,我就给你打好评打钱”的心态。

  相比讨好特定观众就算完成任务的类型动画,现象级动画就是要讨好更多的观众。

  为此,创作者可以选择卷入严肃叙事中,去尝试探讨那些自古以来便被无数文学巨匠探讨过的母题。

  战争、爱情、命运……它们之所以无数次地在文艺创作中出现,正因其拥有跨越文化语境和时代局限的魅力。

  探讨这些母题的创作者,容易陷入强行解答一个在自己理解之上的问题的误区中。

  《进击的巨人》最后出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谏山创为自己设了个无解的死局。

  现实中无数有志者前赴后继,无数智者殚精竭虑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漫画家又有什么能耐给出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呢?

  搞严肃叙事这条路不好走,还有另一条路可走。既然贴一个标签只能讨好一个类型的观众,那我给自己多贴几个叠buff呢?

  这招操作难度相对低一点。不过,挑战母题翻车的创作者,尚且还会有铁杆忠粉为其伸冤;玩这招翻车,那可只会落得万人踩的下场。

  最近的《假面骑士黑日》正是犯了这个问题。

  它给自己套了层假面骑士的皮,搞了很多对《black》的致敬,内核却是个政治惊悚剧。

  然而,“骑士厨”和“键政人”这两个群体重合度并不高。

  “骑士厨”搞不懂怪人和骑士战斗力为什么这么低,“键政人”也不知道光太郎怎么就突然能变身骑士了,鲸鱼往黑日身上浇了啥就让他复活了。

  总之,对动画的创作者来说,搞类型动画明显是个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只要把“得分点”都踩到,克制自己的表达欲(笑),类型动画的成功就可以被复制。

  而每一部现象级动画的横空出世,都是难以复制的。

  02

  大提纯时代

  B站漫评up泛式在一档回顾10年前新番的节目中,专门提到了《K》这部动画。

  《K》这部动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物美型,且两两之间几乎都有cp箭头。

  在10年前那个“宅腐不分家”的年代,嗑不同cp、甚至是不同取向的cp的cp粉还能在一起愉快地聊动画。

  时至今日,别说“宅腐不分家”了,就算把“腐”先分出去,“宅”内部还得再分出bg向(男女)和狂暴百合厨。

  动画观众群体,也进入了无限可分的状态。这些分离出来的群体“纯度”也越来越高。

  《契约之吻》这样一部以后宫、党争为主的bg向动画中,即使两位女主间有一些较为私人的互动,双女主cp也很少在讨论中出现。

  像《巨人》这种可以兼容各种取向cp的群像剧,各类cp粉丝间的交流也很少。在漫展上摆摊有时候都是分开摆的(笑)。

  角色粉和cp厨、单推人和箱推人……越来越多的群体尿不到一起去,各自圈地为萌。

  对于一部动画来说,“试图讨好所有人”这个选项的风险变得越来越高。“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不同标签间的互斥现象越发严重。

  想靠增加卖点这条捷径造就现象级动画,很有可能会落得“两边不讨好”的下场。

  当然,这种“提纯”并不是动画观众群体的问题。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任何群体,一旦诞生就必然走向分化的过程。

  部落、国家、民族……我们从来都热衷于为自己贴上标签,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获得归属感。

  在爱好者群体中,分化和提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动画观众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圈地自萌,远没有某些群体魔怔。

  同时,这种提纯也是商业逐利的选择。

  智能推荐算法对受众群体喜好的精准划分,让创作者和资方摸清了受众到底需要什么,卖点更加明确。

  这也为类型动画精准投其所好提供了可行性。如果做类型动画可以保下限,冲上限就成了一个不那么有性价比的选择,

  最后,如果按“一人一票”的等权方式投票,动画观众这个受众群体的分化与提纯程度也不算高。

  大多数动画观众,要么是轻度爱好者,仅仅将动画当做可有可无的爱好;要么是成分极其复杂的老二刺猿,基本啥都能看。

  只不过,这两种爱好者,在商业价值权重和热度权重的配权下,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动画,以及其周边的小说、游戏、漫画这种非必需品来说,提纯后的这一小部分爱好者拥有更高的购买力和行动力。

  服务好他们,就是抓住了财富密码和流量密码,抓住了自己的基本盘。

  那么,在这样一个创作者和受众双向奔赴到类型动画的时代,下一部现象级动画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在这个十月大火的几部新番,也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首先,一部现象级动画的诞生离不开一个有野心的制作公司。

  即使一部动画的故事再好,如果制作公司摆大烂,那也只会落得“惨遭动画化”的结局。

  类型动画的商业成功可复制的情况下,制作公司冲击现象级动画的动机,就只剩下“证道”这一个了。MAPPA,你说是不是啊?

  当然,现象级动画的诞生,也离不开一个认真写剧本、搞叙事的剧本作者。

  尽管大河内一楼在《水星的魔女》中高强度整活,可是,他在每一集的最后都埋了“扣子”,并且下一集一开始就立马解决掉,挖坑必填。

  扪心自问,当今这些新番动画,又有几个能像大河内这样扎扎实实地推剧情呢?

  “百合”、“cp”、“美少女”……这些标签在故事中本应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只不过,在这个娱乐和商业为先的时代,这些标签成了好用的卖点,被当成通往商业价值和热度的终南捷径。

  抛开这些捷径,在故事和演出上下功夫。这,或许就是现象级动画真正需要的东西吧。

打开游侠APP查看更多精彩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